2)第六三四章 抛诸脑后_日月当空照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没有一道圣旨,也没有一句口谕,就当端门外的这数百人不存在一样。

  而身在深宫之中,与端门相距遥远的皇后周氏,此时此刻更是端门外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。

  就在京师的大多数官员云集端门外请罢亲征的同一时间,崇祯皇帝一点也没有耽误了该办的要紧事情。

  崇祯皇帝将内阁首辅李国鐠、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、锦衣卫指挥使驸马都尉巩永固、神机营提督兼五城兵马司都指挥使刘文炳,以及五军都督府几位都督,从紫禁城的侧门,召来了乾清宫中,并请皇后亲自到场。

  崇祯皇帝让内阁首辅李国鐠和英国公张惟贤领着众人,以大礼参拜了皇后周氏,又交代了一番留守京师的事务,而他自己即于当日下午,轻装简从、悄没声息地,带着阁臣徐光启、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、锦衣卫北镇抚使王国兴等一众随行人员,从东华门离开了紫禁城。

  除了这几位大员,这一次随从皇帝御驾亲征的还有不少人,比如户部上书毕自严,工部尚书毕懋康、兵部右侍郎兼武备院总监孙元化,以及军机处、御前侍从武官处、锦衣卫北镇抚司等一众亲随人员。

  至于端门外云集情愿的官员们,崇祯皇帝回答他们的方法,跟当年的正德皇帝是一样的,那就是你们人多势众可以,大不了我一走了之。

  毕竟皇帝御驾亲征的旨意,在建极殿的大朝会上议定了,而且已经下达了,那就没有更改的必要。

  说起那些云集端门的官员之所为,于公当然是为了皇帝好,为了大明好,而且道德上无可挑剔。

  但是于私,那就不好说了。

  有些人是随波逐流刷存在刷声望,有些人则是想靠着法不责众左右朝局,还有的则是用所谓道德来绑架大明朝的法律甚至是皇帝的旨意。

  说是文官集团与皇权的短兵相接,可能有点太大了。

  毕竟这些文官集团权力的根源,在这样一个时代,其实同样源自皇权。

  但是若说完全不在意,完全一笑了之,放手不管,那也不可能。

  在一个皇帝出口成宪的帝制时代,以官员云集、逼宫请愿的方式表达诉求,要求推翻之前已经经过合法程序定下来的决议,不管其背后的理由有多么值得同情和理解,但是其做法却是不能容忍的。

  一旦开了这样一个口子,今后的朝局真不知道会走向哪里。

  但要是完全堵上了这个口子,这也不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所乐于看到的。

  如今东虏未平,流贼未灭,还有许多大事要干,他自然要把专制的皇权全部集中在自己的手中,而且越集中越好。

  但是等到将来一切都搞定了之后,还是要一步步逐渐放开的。

  到了那个时候,眼前的这件事情,好好规范利用一下,也许就是未来进步的萌芽。

  所以,他也不想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