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五零七章 税改试点_日月当空照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“一条鞭法”,其最大的特点,就是将纳粮改为纳银,也就是将本色改为了折色。

  在一条鞭法通行之前,百姓种粮纳粮,除了丁税交银子之外,剩下的赋役都是纳粮折粮,老百姓只要种出了粮食,不管粮价怎么样,总还是能交得出东西,还算是有条活路。

  可是一条鞭法通行之后,朝廷将田赋和丁税合在一起,一律改为征收银子。

  包括各种徭役,以前可以用粮食顶替,现在要想顶役,也需要交银子给官府,让官府雇人顶役。

  这么一来,朝廷征收夏秋两税的时候,一律改收银子。

  论方便,那的确是方便了很多,不光是方便了工商业的发展,不再把人捆绑在土地上了,同时简化了收税的过程和环节,也让朝廷的税银收入,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大增了许多,户部太仓的存银数量大涨。

  可是,一条鞭法实行之后,那些老老实实种地特别是种粮食的老百姓们,可就倒了大霉了。

  明末的时候,商业发展迅速,银子本来就日益短缺,加上夏秋两季农民纳税的时候,粮食集中上市,价格也高不起来,换不了多少现银。

  但是官府的田赋丁税徭役又一律折银收取,老实种地的老百姓们必须卖掉粮食换银子才能如期缴纳税银,这样一来,农民们的生活也就变得更加困苦了。

  更可恶的是,一条鞭法推行开来之后,百姓上交税银的火耗问题,随即“明目张胆”“理直气壮”地泛滥开来。

  地方官吏开始打着征收火耗的名义不断加收多收,很多地方农民上交的火耗银,都要

  超过田赋丁税合计的税银本身了。

  久而久之,原本作为粮食主产地的江南地区,种地的农民们也都开始改种桑、麻、棉、茶、药等经济作物,因为这个东西,比单纯种植粮食值钱。

  因此,一条鞭法通行几十年之后,不仅大明朝的银荒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,而且同时还又出现了愈演愈烈也更加危险的粮荒问题。

  所以说到底,明末的粮荒问题,固然有土地兼并严重,大量农民失去土地,而拥有大量土地的官绅阶层却又不纳税的问题,但是与一条鞭法通行之下,农民们种植粮食的愿望下降,也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
  所以,如果说明末的银荒是相对的话,那么明末的粮荒就是绝对的了。

  银荒的问题,还可以通过铸造含银八成甚至七成的崇祯银元,来逐渐缓解。

  但是粮荒的问题,若是不能从税制这个根本上来解决,那么就会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死结,光是依靠从南洋购买粮食或者推广高产作物,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。

  所以,要解决明末粮荒的问题,不仅需要让军队打下更多的土地,分给大明朝没有土地的流民耕种,需要进一步推广高产的农作物,让粮食的产量有所提高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