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三六章 天下地理_日月当空照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朝野之间更多人知道的消息,比如朝廷赈灾、免粮、开海等等消息,能够登上邸报之外,其他的一概受到了皇帝本人的严格控制。

  谁不经皇帝亲自的批准,敢于将已经递进了通政司的奏折或者弹章,私自公布出去,或者张帖在通政使司衙门口的邸报栏上,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重则抄家斩首,轻则抄家流放。

  二者必居其一,没有其他选择。

  这一下子,过去大明朝跑风漏气的朝堂,跑风漏气的通政使司,尤其是因为大嘴巴而跑风漏气的督察院、六科廊的御史言官们,也没有了机会再通过朝廷的邸报而大放厥词。

  当然了,这个时代也曾出现过类似报纸的东西,那就是揭帖,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揭帖类似于后世的大字报,其中充斥着的都是政治上的诉求。

  这种揭帖的出现,通常是在在野官员或者士子没有上书言事渠道的情况下发生的。

  不过,这种揭帖毕竟不是后世的报纸,因为多数都是一次性的而已。

  在明末的历史时空之中,朝野之间的舆论管控问题不是太严格,而是太放纵,处于完全没有管理的状态之下。

  任何人只要出得起钱,就可以出版任何书籍、杂志和刊物,朝廷之上也没有专门的衙门来审批管理这类东西。

  所以在整个江南,民间舆论完全被东林党人所掌控,朝廷的声音,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皇帝的声音,常常没有人能够知道。

  可以想象一下,在这种状况下,大明皇帝在明末江南士民阶层的眼中,会是个什么样的形象。

  但是对于书籍的刊印出版这类事宜,崇祯皇帝不打算去约束,去压制,至多在将来某一天针对民间出版业立法的时候,进行适当的限制。

  书籍不是报纸,私人性和专业性更强,但是短期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却要弱上不少。

  所以只要民间不出现公开发行的报纸,崇祯皇帝就不打算主动去管理。

  《天下地理》是专业性的地理知识杂志,不问政、不论证,也不议政,当然可以公开出版发行,而且在大明的范围之内,传播的越广越好。

  当然了,这样的出版物恐怕还不如朝廷的邸报有市场呢,刊印发行之初肯定跟皇帝出资赞助的其他产业样,绝对是个赔钱货。

  但是这样的事情,对如今这位崇祯皇帝额来说,就算是赔钱赔上一百年,也得干起来再说。

  至于天下地理的内容,那可是有现成的好东西。

  那天崇祯皇帝接见完徐弘祖之后,临出宫之时,徐弘祖献上了自己这两年刚刚开始总结记录写出的三卷《游记》。

  这三卷用蝇头小楷写就的《游记》,煌煌三十余万言,里面虽然有不少游山玩水之际的文人情怀,但却也包含了很多地理学上的真知灼见。

  崇祯皇帝拿到之后自然大喜过望,这可是徐霞客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