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十四章 九边军饷_日月当空照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祯十一年以后相比,如今的大明军队外表上看起来还保持着一副强军的样子,虽然外强中干,已经朽不可用了,但在建虏女真、蒙古各部以及各地百姓的眼中,至少九边诸镇募兵组成的军队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,还称得上是一支军队。

  事实上从明初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卫所制度开始,除了募集而来的军队,卫所的军户当兵是没有饷银的。

  因为军户当兵是世袭的义务,朝廷给你分配土地耕种,同时不让你纳税,不让你服徭役,就是为了让你当兵打仗,为朝廷效劳的,这是卫所军户的义务,怎么会再给你饷银。

  正是因为这个制度,明初的时候朱元璋才会很自豪地说,大明可以养兵百万而不费朝廷一钱。

  可惜的是,这样的制度没能维持太久,随着和平日久,仅仅过了一百年,卫所制度就逐渐废弛了。

  各级勋贵武臣以及卫所军官不仅占役严重,而且占地严重,本来地位不低的军户,逐渐成了勋贵武臣和卫所军官家中的奴仆,卫所的耕地也逐渐流失,集中到了各种权贵的手中。

  一些不堪欺压或者不堪重负的卫所军户开始逃亡,然后成为流民或者隐匿权贵之家,成为权贵们的家奴。

  就这样,卫所制度的存在没有积极的作用,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羁绊。

  到了嘉靖年间的时候,南北各地卫所的军户已经不能用来打仗了。他们生活贫困、地位低下,也很少参加训练,在抗击倭寇的时候,根本就不能用。

  朝廷没有办法,只好拿银子从社会上招募青壮,然后训练成军队,用来抵抗倭寇的袭扰。

  戚继光的戚家军,俞大猷的俞家军就是这么招募训练来的,都是给饷银的。

  再后来从辽东到延绥的九边各镇,在卫所的基础上纷纷采取这种办法招募青壮从军,并且给予服役的军户子弟也发放一定的军饷,如此才算是勉强维持住了北方边防的平静。

  孙承宗和张惟贤你一言、我一语说了半天,总算是让皇帝明白了如今的情况。

  尽管这些情况朱大明其实在后世的时候就约略知道一些,但是听着如今最有发言权的两个人娓娓道来,还是感到一股深深的悲哀。

  孙承宗和张惟贤看着皇帝陷入沉思,也不再说话。

  又过了片刻,朱大明说道:“如今九边的情况,朕已经知悉了。问题虽然严重,但并非不能解决。朕成立军机处就是为了一个个地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。”

  说完看了看殿中诸人,朱大明又接着说道:“如今大明天下共有都指挥使司十七个,包括京师在内的内外卫三百多个,按祖宗成法,每卫定额五千六百人,算起来,全天下在册的军官士卒,将近一百七十万。

  “若是人均每人每年发放饷银十两,那就是一千七百万两啊,这样一个数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