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零一一章 当然还有_日月当空照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司礼监新晋随堂太监王坤,冒冒失失地在皇帝面前提了一次建议。

  他本以为这是投皇帝之所好,而且在他看来,这也是一次获得崇祯皇帝器重与赏识的机会。

  但却没有料到,崇祯皇帝不仅没有接受他的这个建议,而且看起来还相当反感这个建议。

  这一点,直让王坤心里后悔不跌,知道自己还是没能沉住气,这一次怕是犯了皇帝的忌讳了。

  不过崇祯皇帝的心思如此难以琢磨,倒也给这个后世以阴险狡诈而著称的太监,提前敲响了警钟,让他知道,他过去习惯的那一套做法,在崇祯皇帝面前并无作用。

  且说这次春闱期间,崇祯皇帝最后一次亲自前往贡院考场的念头,因为这个太监王坤的自以为是,而打消了,但是他对这次春闱的关注,却并未受到影响。

  由朝廷礼部每三年举办一次的贡院会试,历来都是大明朝选拔天下官员的所谓抡才大典。

  会试之后,那些被选中的贡士们,或者说准进士们,除非在殿试之前犯下了什么大逆不道之罪,否则在接下来的殿试之中,是不会被皇帝淘汰掉的。

  所以,只要通过了会试,能够成为贡士,就注定要成为大明朝朝廷或者地方的官员和准官员。

  对于这样一群将来要为自己效力的士大夫阶层中的精英群体,崇祯皇帝也不可能不重视。

 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于明末的科举制度自然有着许多不同的想法,比如八股文的问题,比如死读书的问题,比如缺乏各种科学知识的问题,等等,他都想做出某些改变。

  但是,他的所有想法,不管是改革科举的内容,还是改革科举的形式,都只能留待将来和以后慢慢去做。

  因为他很清楚,科举制度几乎涉及到了大明朝上下所有读书人的根本利益,是一个绝对不能轻举妄动的禁区。

  在你没有树立绝对的权威,也就是说当你还没有绝对的把握之前,绝对不能轻易去否定它。

  而且,在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眼中,持续存在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也并非一无是处,并不是非改不可,更不是他应付眼前局面的当务之急,完全可以留待以后再说。

  比如说,留待消灭了建虏这个威胁之后,再着手调整不迟。

  因为,真正到了那个时候,崇祯皇帝也就有了可以改革科举制度的绝对权威了。

  就在崇祯皇帝的默默关注之中,崇祯四年的春闱结果,顺利出炉了。

  这一次的春闱,从崇祯四年三月二十一日的清早卯时下场,期间历经了三场考试,累计九天的时间,直到崇祯四年三月二十九下午申时三刻,方才真正宣告结束。

  原本的历史上,崇祯四年的春闱录取了三百四十九名进士,其中一甲三名,二甲共计六十七名,三甲共计二百七十九名。

  这一世,崇祯四年的春闱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