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八百七十三章 广场协定_国潮198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美,凭借节能省油打开欧美市场的。

  日本公司也不会因为生产成本激增,在公司管理上下功夫,全方位优化资源,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。

  事实上,危机危机,危难中也蕴藏着机会。

  1960年的丰田汽车,年产量只有十五万,但到了1980年,骤升为三百三十万辆。

  日本其他一众品牌,索尼、东芝、松下、三菱,也全都成了当时全世界消费者家里的常客。

  这个时期,有一大批日本公司凭着物美价廉走出了国门,都成为了跨国性质的巨头公司。

  总结来说,日本因为成功转危为机,这才使得经济模式由粗放式的生产导向型转为了技术导向型。

  让日本从一个农业经济型国家变身成为工业现代化国家,完成了非常神奇的举国大跃迁的。

  七十年代末,当傅高义所著的《日本第一:对美国的启示》一书出版,当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见到“madeinjapan”时。

  世界终于为日本的奇迹所惊叹,普遍认为“今后将是日本的时代”。

  为此,全世界都开始出现“应该向日本企业学习”的观点。

  无论“丰田管理学”,还是“松下幸之助”,都成了各国商界最热衷研究的课题。

  本来只是小语种的日语也变得炙手可热起来,希望能在日本公司就职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。

  就连身在海外的日本留学生对前途的规划,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。

  他们不再热衷与其他种族的国家交流,学业结束后往往也会选择回到国内。

  这是因为他们都清楚,身边只有本国同学才会成为今后的人脉资源。

  如果他们回到日本,收入将远比留在海外要多得多。

  这一切,让日本人感到战后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某种权威认可,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。

  然而非常有趣的是,就在日本成功崛起,日本国民带着亢奋和激动,携手走进八十年代的时候。

  曾经大力扶植日本的美国却反向而行,恰恰深陷经济衰退的困境之中。

  七十年代,美国先是单方面宣布和黄金脱钩,脱离布雷顿森林体系。

  接着两次石油危机又让美国陷入了高通胀,一度高达百分之十四。

  同时,美国国内经济停滞,陷入了非常严重的滞涨。

  美国人的思维和日本人不一样,他们目光总是瞄准金融,习惯依靠纯粹的金融手段来解决问题的。

  新上任的央行行长保罗沃克大刀一挥,非常激进的决定加息来抑制通胀。

  1981年,直接把联邦利率干到百分之二十。

  通胀确实是抑制住了,但副作用也非常的明显。

  激进的措施抑制了美国的经济,甚至陷入衰退。

  另外,货币升值也产生了巨大的股市泡沫。

  同时,由于美元升值,导致美国出口严重受创,出现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