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太史籀文(求订阅、票票)_秦时小说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不从官,商君之言,寡人所期待。”

  “寻常之事,自是让他们几个抄录出《商君书》,而今乃有大事。”

  “扶苏五人手中的《商君书》都是一块模板刻印出来的,字体一般无二,皆是太史籀文。”

  秦王政站在正前方,听王弟戏言,微微一笑,明亮之眸落在那屏风上,自己很熟悉的文字。

  也是现在秦国所通行的文字。

  周清自然也是认识。

  太史籀文,岁月长河称之为大篆!

  上古之时,诸夏之民观天地万物之形体,刻画成烙印,成就文字,再加上仓颉的整理,成为上古之文。

  其后徐徐演变成陶文,多烙印在陶器之上的文字,神禹立夏,三代始出,一枚枚奇特的字体落在陶器上,落在青铜大鼎上,甚至于落在一块块龟甲上。

  成汤立商,多为祭祀占卜,一枚枚文字落在龟甲上,岁月演变,那些仿造天地万物的象形文字,逐步规矩许多。

  一横一竖,皆有特点。

  惜哉,国之大事,在戎在祀!

  烙印在甲骨、青铜器上的文字鲜少,寻常之人根本见不到,更别说一枚枚文字,每一人的书写接不通,除非一脉传承,否则,根本识不出来。

  其后,诸夏有变。

  盘庚迁都,国事微变,战事多生,为统御诸侯,一只只青铜器被赏赐出去,连带着青铜器上的字体都跟随。

  文字传递,逐步有形,且因事不同,一枚枚字体不同,超越龟甲之文甚多,加持青铜器不易损坏,更是容易被记忆。

  加持竹简、锦帛、平整石块……出现,上至王族,下至诸侯、大父,尽皆识得此等文字。

  史籀文!

  为大周岁月所变化的文字。

  历经三监之乱,大周国政安稳,宣王岁月,令太史籀整理诸夏通行文字,以为彰显典章风华。

  那一次,太史籀整理出近万文字,由太史籀一个个写出,通行诸夏诸侯之地。

  因而号曰——籀文。

  大秦僻处西陲,典章风华传承大周甚多,所行自然史籀文!

  “大王!”

  “莫不相连书同文之策?”

  相邦王绾心中一动。

  近月来,自己也常常和大王商讨要事,许多东西一观也能够知晓大致苗头,大王提及太史籀文。

  无疑……和书同文有关。

  却是,自大秦东出以来,由着国府早就定下的策略,秦军每每攻占一地,便会在当地落下书同文。

  建造蒙学,教导秦国文字。

  自大周平王东迁,春秋诸侯并起,尤其是随着一位位诸侯霸主的出现,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。

  国内传承至大周的太史籀文直接演变。

  数百年的岁月,诸国文字变化甚多,大体以七国为主,实则,还有一些千乘之国的文字。

  繁杂不已。

  眼下,推进太史籀文很顺利,也没有遇到太大难以,王绾觉得此时或许不为重事。

  “武真侯当年曾语,文乃心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