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.........._555_大明:我与朱棣争天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要换成以前,文官要弹劾死他。

  当年盛庸西征掠杀,文官弹劾的奏书像雪花似的漂到皇帝那,结果朱高煦的华盖殿,有个小太监不小心把蜡烛倒在奏书上,一把火烧了个精光。

  文官不服气,又继续上奏。

  朱高煦直接跑去浙江查看倭寇军情,回来后,又找不到奏书了。

  皇帝如此耍懒,大伙彻底无语。

  所以这次盛震干的比其父还狠,但文官们好像习惯了,只有几个人意思意思,递了弹劾奏书。

  此时大明官场和以前截然不同,基层大量经过小学,中学,甚至大学的学子进入官场,对大明儒家以前那套不给面子。

  皇帝当年建大学耗资数千万,大伙不理解,现在大伙算是看明白。

  以后,儒家那套在大明行不通了。

  皇帝这招潜移默化,循序渐进的方式,就比南宋时权相韩侂胄干的好。

  南宋的权相韩侂胄为了打击政敌,发动了历史有名的庆元党禁,即重重打击儒家和理学,当时科举考试中,稍涉义理之学者,一律不予录取。六经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之书为世大禁。

  前后经历了六年时间,对南宋文人打击很大,不过最后也没有成功,因为天下都是学儒理的读书人,韩侂胄自己也死的很惨。

  朱高煦上台后并没有打击儒家理学,就是开办学校,学校里同样有儒家课。

  但上过课的学生们,很快达成统一共识,宁愿学地理,数学、历史也不愿意学儒家经典,这个时代的地理、数学和历史,即简单又有趣,比儒家经典有意思多了。

  所以经过十一年的办学下来,民间儒家经典地位一落千丈,科举试卷中占比越来越少。

  这会都不用朝廷去禁,大伙都下意识排挤那些苦读儒家经典的。

 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下,大明很多官员不是儒家经典出身,这样弹劾盛震的就明显少了很多,其余的官员就算想弹劾也要看有没有足够的支持。

  六月,明军逼近赛德义王朝都城德里,黑兹尔汗慌忙送回明军和燧发枪,但盛震不管,令其投降。

  黑兹尔汗也是个狠人,他犹豫了下,既不愿意投降,也不想和明军死磕,他一把火将德里城给烧了,然后带着万余精骑,连夜逃向西面,投靠黑羊王朝。

  七月,明军占领德里,八月,自南边海上来的水师与明军步骑汇合,成立才几十年的赛德义王朝灭亡,整个印度逐步纳入大明地盘。

  整个洪熙十四年和十五年,明军都在当地征服,碾压,巩固统治,并陆续沿海上,从交趾和马六甲移民,将越人、吴哥人、旧港人移到印度,同时将当地人移往交趾和马六甲,相互消减当地居民人数。

  这边经历沙哈鲁和黑兹尔汗的统治,因地大物博,以前都在各地设有总督,等于有无数个小势力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vv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